日期
“八月” 相关资源
诗文库10653
人物库623
古籍库81067
活动2590
人物库 隋朝
僧惠祥南北朝末隋初 549 — 61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49—618 【介绍】: 僧。
俗姓周
年十五出家,头陀乞食,默自禅诵,不与众同。
终住邓州宁国寺,常讲四分及《涅槃经》。
释惠祥
姓周
十五出家。
头陀乞食。
默自禅诵。
不与众同。
人不知其道观浅深。
而高其远度。
听三论闻提婆护法之功莫辞开腹之患。
有心慕焉。
游诸法肆。
见威仪不整者。
谓人曰。
受戒后。
住持此寺令入律行。
年十九染患三月
救疗无徵。
夜中宴坐叹曰。
大丈夫本欲以身从道于末法中摧伏非法。
如何此志未从为病所困。
将晓有一人长丈馀。
谓曰。
但诵涅槃无愁不差。
至旦即诵三日便瘳。
当年诵通卒其所望。
进具听律镜其文理。
宁国寺
常讲四分及涅槃经。
所以护法维持不惜身命。
诸有亏违望风整肃大业末。
夏中因食。
口中得舍利。
不辩弃地。
辄还在口。
如是数四。
疑是真身。
砧槌不碎。
遂声钟告众。
白黑咸集。
涕泣焚香愿降威力。
须臾放五色光。
异香遍郭众睹希有。
屠猎改业乃使市无肉肆。
因与四众起浮图。
九级高百馀尺。
今见在。
然其所食日止一餐。
不问多少顿受不益。
体貌肥白。
可长八尺有馀。
行路不识莫不怪仰。
刺史李升明至寺。
怪异谓群官曰。
此道人肤容若此。
日可应啖一羊。
语讫觉手足不随。
乘马失御。
诸官以实告之。
便悔谢还复。
大使权茂行至邓州
又怪。
明曰。
此大德非凡。
具说往缘。
茂不信。
请将七日试以粗食。
而肤色更悦。
茂愧伏悔先不信之罪。
将终手执经胡跪谓弟子曰。
吾今逝矣。
汝好住持无令绝灭。
又感异香盈郭。
大业末年八月卒。
春秋七十。
气命虽绝而胡跪执经如初。
远近奔赴。
见其卓然无不叹讶。
释惠祥
姓周氏
十五出家。
头陀乞食。
默自禅诵不与众同。
年十九染患三月救疗无徵。
夜中宴坐叹曰。
大丈夫本欲以身从道于末法中摧伏非法。
如何此志未从为病所困。
将晓有一人长丈馀谓曰。
但诵涅槃无愁不差。
至旦即诵三日便瘳。
大业末夏中因食口中得舍利。
不辨弃地。
辄还在口。
如是数四。
疑是真身砧槌不碎。
遂声钟告众。
白黑咸集。
涕泣焚香愿降威力。
须臾放五色光异香遍郭。
众睹希有。
体貌肥白可长八尺有馀。
行路不识莫不怪仰。
刺史李升明至寺怪异。
谓群官曰。
此道人肤容若此。
日可应啖一羊。
语讫觉手足不随乘马失御。
诸官以实告之。
便悔谢还。
大使权茂行至邓州
又怪明曰。
此大德非凡具说往缘。
茂不信。
请将七日试以粗食。
而肤色更悦。
茂愧伏悔先不信之罪。
将终手执经胡跪谓弟子曰。
吾今逝矣。
汝好住持无令绝灭。
又感异香盈郭。
大业末年八月卒。
春秋七十。
气命虽绝而胡跪执经如初。
远近奔赴见其卓然无不叹讶。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善胄隋末唐初 550 — 62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50—620 【介绍】: 僧。
瀛州人俗姓淮
少出家,通《大智度论》及《涅槃经》,名光吴越间。
隋初北渡,依远法师,寻住长安净影寺
敕为涅槃众主。
文帝开皇末,随蜀王杨秀
仁寿末,复归关中
炀帝大业间,住禅定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瀛州淮氏。
辞俗。
钻研六论涅槃。
齐亡南奔陈境。
时属荐饥。
莫之行丐。
或得一饼粗延喘息。
以致羸悴。
见者忽之。
偶至一寺。
方讲即入往来论义三番高座不能对。
饮气而殂。
始不知也。
他日造则见治丧具。
问其故乃曰。
法师昨为北僧所难而死。
寤为已遁去。
后过他讲。
亦如之。
连毙三人。
遂发闻吴越
隋初北归。
远法师
京邑净影寺
覆述。
竖义锋锐不可当。
玄侣盈千。
莫不叹服。
制涅槃疏辄命笔刊削。
闻戒曰。
吾死后乃可。
尔今如此无乃甚欤。
曰。
使法师世则孰知者。
尚何脩定哉。
从之。
逝。
诏为涅槃众主。
净影寺
开皇末
蜀王秀开导岷嶓施利悉营尊像。
京师供养。
会文帝置塔葬舍利。
诏往梓州牛头山华林寺
瑞应具别记。
太业造寺。
又应选命俄住禅定
弘业而夙疾作。
然法席之盛不减于旧。
未几。
良差曰。
吾其能久乎。
或问其故曰。
老而死理数然耳。
十三年欲反元所住寺。
众不许。
因取土窒口。
众惧许之。
武德三年八月
终于净影寺
春秋七十一。
初卧疾间。
谓其门人曰。
吾平生正信且用心教门。
未尝怠。
其生净土必矣。
戒扫汛房宇以俟。
忽起坐合掌曰。
世尊来也。
顾侍人曰。
安置世尊坐。
又作忏悔惭愧状。
良久曰。
世尊去矣。
鞠躬如送客者。
遂卧不复语卒。
葬于城南韦曲之北崖。
弟子慧威嗣。
今住大总持寺云。
释善胄
俗姓淮氏
瀛州人
少出家。
通敏易悟机达为心。
预涉讲会乐详玄极。
大论涅槃是所钻注。
齐破投陈。
奔造非数。
年屡荐馁告乞是难。
日济一饼才充延命。
形极羸悴众不齿录。
行至一寺闻讲涅槃。
因入论义。
止得三番。
高座无解低头饮气。
徒众千馀停偃讲席。
于是扶举而下。
既至房中奄然而卒。
时论讫即出。
竟不知之。
后日更造。
乃见造诸丧具。
因问其故。
乃云。
法师昨为北僧所难。
乃因即致死。
众不识
不之擒捉。
闻告自审退而潜焉。
经于数日后得僧。
将挟复往他讲所。
论义者无不致屈。
毙者三人。
由此发名振绩。
大光吴越
隋初度北依远法师
止于京邑净影寺
听徒千数并锋锐一期。
覆述竖义神采秀发。
偏师论难妙通解语。
制涅槃文疏。
意所未弘。
乃命笔改张剖成卷轴凿深义窟利宝罔遗。
远闻告曰。
子思力无前。
如何对吾改作。
想更别图可耶。
曰。
若待法师即世方有修定。
则胄之虚名终无实录。
乃从之。
疏既究成。
分宗匠世。
亟有陈异。
亡之后。
敕令于净影寺为涅槃众主。
开皇将末。
蜀王秀镇部梁益。
携与同行。
岷嶓望德日归成务。
仁寿末岁。
还返关中
处蜀道财悉营尊像。
光坐严饰。
绝世名士虽途经危险。
而步运并达。
在京供养以为模范。
会文帝置塔。
敕送舍利于梓州牛头山华林寺
严舆将达。
感猪八头突到舆下从行至馆。
驱逐乃走。
还来如故。
渐至城治。
黑蜂四枚形甚壮伟。
随舆旋绕数匝便去。
既至州馆夜放大光明彻屋上如火焰发。
食顷方灭。
又掘塔基入深丈馀。
正当函处得古瓷瓶。
无盖有水。
清澄香美。
乃用盛于函内。
寺有九层浮图。
从西南角第二级放光。
上照相轮如五石瓮许。
黄赤如火良久方隐。
又堂内弥勒像亦放眉间紫光。
并二菩萨亦放赤光通照寺院。
前后七度。
众人同见。
除不来者。
及大业造寺。
广召德僧。
应高选。
又住禅定屡开法席。
传向相寻因感风疾。
唇口喎偏。
时人谓。
改张疏之所及也。
以涅槃为五分。
末为阇维分。
寻之揣义改为七分。
无有阇维。
第七云结化归宗分。
自风疾多载。
而问难寻常。
为诸学者所共惊惮。
后忽患损口如恒日。
曰。
吾患既差命必终矣。
此不可怪。
理数然也。
大业十三年欲返本寺。
众不许之。
乃以土塞口。
欲自取死。
寺众见其志决。
方复开许。
武德三年八月内终于净影寺
春秋七十有一。
初患笃谓门人曰。
吾一生正信在心。
于佛理教无心轻略。
不虑净土不生。
即令拂拭房宇。
烧香严待。
病来多日委卧不起。
忽尔自坐合掌。
语侍人曰。
安置世尊令坐。
口云。
世尊来也。
今忏悔惭愧。
如是良久曰。
世尊去矣。
低身似送。
因卧曰。
向者阿弥陀佛来。
汝等不见耶。
不久吾当去耳。
语顷便卒。
葬于城南韦曲之北崖。
遵遗令也。
弟子慧威住大总持。
讲寻宗迹著名京室。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道岳隋末唐初 568 — 63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68—636 【介绍】: 隋唐时僧。
河南洛阳人俗姓孟
年十五出家,为僧粲弟子。
隋时,召住大禅定道场。
唐,太宗贞观中,预宏文馆论义,发言如流,大为太子所赞赏,遂以为普光寺主。
有《十八部论疏》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姓孟氏
河南洛阳人也。
父皓仕临淄有治声。
隐士西门义以道自高。
未尝于谒。
忽求见归美焉。
皓因出绍续绩等诸子。
使品目之。
义曰。
府君六子。
皆伟器也。
然其三季。
必非世俗所可縻絷。
盖指净土寺旷法师
等也。
禀成论杂心于志念智通二师。
复究摄论于道尼师
惮烦因入太白山
慧安师
研精其指。
后住京师明觉寺。
闭门五载。
无食息暇。
自尔无小凝滞矣。
至于外义伏文。
非疏莫了。
三藏所录。
并留南中。
仍为赂遗啇贾。
使必致之。
果于广州明寺得凯师笔迹。
三藏口传。
俱沙论本。
并十八部论记。
显明即凯师所住寺也。
顿惬所怀。
依安卒业于太白。
安许之共给。
绵历岁叙。
无所匮乏。
时虽凶歉。
德绪益进。
谢安出山。
留之又二载。
隋大业八年
召住大禅定道场众时三百馀。
皆以学无师授。
未宜弘阐。
同德沙门法常智首僧辨慧等。
相与引重。
而请焉。
乃以三藏本疏。
俱沙。
或初犹未信。
及举纲顿网。
宏密叵测。
而诤锋遽息。
武德初
卧疾蓝谷感化寺岩有乳泉
手承之。
可得二升而绝曰。
吾无以感之耳。
方默念诵。
辄沸觱间一日可得一升。
以资饮食。
疾良差。
二年以三藏疏本。
文句繁多。
刊削成部。
合二十二卷。
减疏本三分之二。
以便观览。
且著十八部论疏。
行世。
贞观初西域波颇三藏至京师诏翻译。
亦有职。
其间善俱沙而心疑之曰。
此吾西国之极则者。
今言其善。
谬耳。
间问以大义。
答如流。
曰。
智慧人智慧人。
今上尝延宗法师于宫集众。
立三宗义。
问以八正局贤圣。
无对。
道士刘进喜创开老子
问。
道生一二徵据前后。
士但瞪目而已。
戏曰。
先生高视前彦。
岂谓目击取乎。
众大笑。
六年八月
化。
悲悼不自胜。
或劝之裁抑。
𢪛泪曰。
同居火宅。
共溺爱流。
生死未断。
何得不悲。
八年秋
皇太子集诸硕德。
弘文馆论义。
慷慨谈吐。
特拔其类。
太子顾曰。
此法师为谁。
左庶子杜正伦曰。
总持寺道岳法师也。
总持则隋之禅定。
太子曰。
于寺何职。
答曰。
未也。
太子乃曰。
皇帝为寡人造寺。
正将以收召名德。
张大教法。
而上人如此。
其无职可乎。
屈知寺任允副。
虚襟屡辞。
不许。
徙住普光寺
九年弟明略来省。
固留之。
略善涅槃。
东洛天宫寺
十年二月疾。
太子医馈相望。
卒于所住寺。
寿六十九。
丧事取给太子家。
令葬郊南杜城西隅。
略既送葬归。
疚痛缠结。
十二年卒。
寿六十七。
释道岳
姓孟氏
河南洛阳人也。
家世儒学专门守业。
九岁读诗易孝经。
聪敏强识卓异伦伍。
父皓仕临淄
治声远肃。
有隐士西门义者。
博物疏通肥遁岩谷。
前后令召莫能致之。
至是步自山阿来仪府舍。
铃下吏曰。
西门义故谒。
遽为吾白。
即以事闻。
令素仰高风。
骇其萃止。
延席曰。
先生道扇三古德重四民。
何能轻举。
义曰。
吾自弱岁隐沦。
于兹暮齿。
诚不欲干游人世。
抱诚弃智。
顷者吠声既静。
则良政字民。
五裤兴谣两岐成咏。
有欣美化。
故不以韬隐自私。
敢叙斯事。
令述其不逮。
问其治术。
对答若神。
情兼明举。
乃命诸子绍续绩旷略等。
列于义前。
令其顾指。
义曰。
府君六子。
诚伟器也。
自长而三。
州县之职。
保家自若也。
已下之三。
其志远其德高
业心神道求解言外。
固非世局之所常谈也。
旷年十七遂得出家。
操行贞固志怀明约。
善大论及僧祇。
深镜空有。
学徒百数。
禅观著绩物务所高。
洛阳净土明旷法师是也。
十五出家。
僧粲法师为弟子。
少乐学问经论是欣。
及具篇禁更宗律部。
指途持犯性不议非。
而体貌魁美风操高厉。
容止俨然不妄交于道俗。
后习成论杂心于志念智通二师。
备穷根叶辞义斯尽。
九江道尼者。
创弘摄论海内知名。
开皇十年至自杨都来化京辇。
亲承真谛业寄传芳。
因从受法。
日登深解。
以众聚事拥。
惟其废习。
将欲栖形太白服业伦贯。
时太白寺慧安者。
倜傥多知世数阔达。
方丈一字方寸千文。
医术有工经道偏练。
日行四百相同夸父
世俗所谓长足安是也。
友而亲之。
便往投造告所怀曰。
毗昙成实学知非好。
摄大乘论诚乃清微。
而传自尼公。
听受又鲜。
今从物化精益无从。
中路徘徊伊何取适。
昔天亲菩萨作俱舍论。
真谛译之。
初传此土。
情寄于此耳。
安曰。
愿闻其志。
曰。
余前学群部。
悉是古德所传。
流味广周未尽于后。
惟以俱舍无解。
遂岂结于当来耶。
安曰。
志之不夺。
斯业成矣。
后住京师明觉寺。
闭门静故寻检论文。
自读其词仍洞其义。
一习五载不出住房。
惟除食息初无闲暇。
遂得释然开发了弘旨。
至于外义伏文。
非疏莫了。
承三藏本义并录在南方。
思见其言。
载劳梦寝。
乃重赂遗南道商旅。
既凭顾是重。
所在追求。
果于广州明寺
获俱舍疏本并十八部记。
并是凯师笔迹。
亲承真谛口传。
显明即凯公所住寺也。
得此疏本欣戴仰怀。
讽读沈思忘于寝食。
乃重就太白卒其先志。
于即庆吊绝绪寻绎追功。
口腹之累惟安供给。
时谷食不丰菜色相顾。
安庶事经营令无匮乏。
绵历岁序厥志弥隆。
内惭诸己。
谢安曰。
今至愚为累独学成讥。
辄不量力欲悕非分。
一不可也。
食为民本名作实宾
苟求虚誉遂劳同志。
二不可也。
斯过弘矣。
诚可退迹浮浮。
更劳重累。
则不可也。
曰。
功业将成幸无异志。
嘉会难再无思别虑。
复延两载方始出山。
乃以己所寻知。
将开慧业。
游诸讲肆清论莫穷。
大业八年被召住大禅定道场。
今所谓大总持寺是也。
时年三十有四。
少齿登器莫匪先之。
此时僧众三百馀人。
令听风规互相推谢。
以后至名重学不从师。
虽欲播扬未之有许。
时有同德沙门法常智首僧辩慧明等。
并名称普闻众所知识。
相为引重创为请主。
撝谦藏器退辞师授。
徒累清言终惭疏略。
慧明等越席扬言曰。
法师何辞耶。
吾等情均水乳义结相成。
掩德移机恐爽灵鉴。
又人世飘寄时不再来幸不相累。
顾诸意。
正乃登焉。
遂以三藏本疏判俱舍。
先学后进潜心异论。
皆曰。
斯文词旨宏密学爽师资。
纵达一朝诚自诬耳。
当伺其谈叙得丧斯及矣。
自顾请主虚宗初无怯惮。
举纲顿网大义斯
虽诤论锋临而响应随遣。
众咸不识其户牖。
故无理顿联辞。
由是名振学宗法筵继席。
岁举贤良推师有寄。
武德初年
从业蓝谷化感寺侧。
岩垂乳水。
往承之可得二升悬渧便绝。
乃曰。
吾无感也。
故水辍流。
遂以残水写渧下滢中。
一心诵。
日取一升经六十日。
患损方复。
又至二年
以三藏本疏文句繁多学人研究难用详览。
遂以真谛为本。
馀则错综成篇。
十有馀年方勒成部。
合二十二卷。
减于本疏三分之二。
并使周统文旨字去意留。
兼著十八部论疏。
行于世。
以为口实。
又初平郑国
宗法师者。
英出时所异之。
皇上延入内宫立三宗义。
问以八正局圣贤。
后责才施无言以对。
坐见其屈。
乃告曰。
京室学士谈衒寔希。
三宗之大于何自指。
高祖之世。
欲使李道东移被于鸟服。
度人授法盛演老宗。
贞观中广延两教。
黄巾刘进喜创开老子
诸论道。
乃问以道生一二。
徵据前后。
遂杜默焉。
曰。
先生高视前彦。
岂谓目击取乎。
坐众大笑而退。
之深解法相。
传誉京国矣。
至六年秋八月
旷公从化
悲痛缠怀。
徒属慰曰。
人皆有死。
惟自裁抑。
扪泪曰。
同居火宅共溺爱流。
生死未断何得不悲。
闻者议之。
以为善居俗之间也。
贞观初年
有梵僧波颇
在京传译。
为众举。
预其同例。
闻善于俱舍。
未始重之。
谓人曰。
此论本国学者之英华浮情。
不敢措意。
今言善者不有谬耶。
因问以大义并诸异论。
随其慧解应答如流。
曰。
智慧人智慧人。
不言此慧吾与尔矣。
自尔情敦术。
厚密加恒。
八年秋
皇太子召诸硕德集弘文馆讲义。
广开衢术。
延对诸宾。
酬接覆却神旨标被。
太子顾曰。
何法师
若此之也。
左庶子杜正伦曰。
总持寺道岳法师也。
法门轨躅学观所宗。
太子曰。
皇帝为寡人造寺广召名德。
而此上人犹未受请何耶。
伦曰。
虞舜许由之节。
夏禹顺伯成之志。
彼乃俗流。
犹从矫逸。
况方外之士。
弃名之人。
臣辄从其所好耳。
乃下令曰。
今可屈知寺任。
允副虚襟。
动容辞曰。
皇帝深惟固本。
归诚种觉。
所以考兹福地建此仁祠。
广召无诤之僧。
用树无疆之业。
贫道识量未弘德行无纪。
今蒙知寺任诚所不
愿垂含恕。
敢违恩旨。
屡辞不免。
遂住普光
贞观十年春二月搆疾弥留。
诸治无效。
春坊中使相望于路。
遂卒于住寺。
春秋六十九。
皇太子令曰。
普光寺上座。
丧事所资取给家令
庶使丰厚无致匮约。
仍赠帛及时服衣等。
俄而有敕。
复公给葬仪。
送于郊南杜城之西隅。
弟明略。
身长七尺三寸。
十九出家。
志怀远悟容仪清肃。
特善涅槃。
学人从集有声京洛
东洛天宫寺
贞观九入年朝奉慰。
时四海令达总集帝京。
及略。
连支比曜。
时共美之。
及事缘将了。
言归东夏
惘然曰。
吾同气四人。
并先即世。
唯余与尔相顾犹影。
师没后。
心常怏怏。
恐藤鼠交侵欻然长逝。
异生难会可不思耶。
吾行年耄矣。
其能久乎。
集会又难。
尔其且止。
因斯便住。
恰至明便辞世。
略之衔疚。
痛钟缠结带疾还寺。
十二年卒于所住。
春秋六十七矣。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转明隋末唐初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三十 神化科(二)
或云姓鹿氏。
其所生禀则未知也。
形服仪貌。
如庸众。
大业八年
忽于雒邑告有贼起。
官司覆检。
茫无宗绪。
上以为疑。
而未之加罪也。
诏絷拘以待。
明年六月扬玄感反。
屠戮之酷。
东都尤甚。
于是其言始验。
诏释之。
会上幸江都
偃师狱吏方虑囚得死罪五十人。
将刑于市。
知驾道偃师
乃伪为饷囚者。
入狱谓诸囚曰。
日驾过此。
汝等必再三大呼有贼。
要使上闻之而后已。
上苟诘其言之所从来者。
则曰从阇梨
如是则庶几可以免死矣。
日驾过。
诸囚既如教。
上果尽释诸囚。
而复逮絷拘之。
忻然无所忧惧。
越王皇泰初
诏听自便。
然犹阴遣三卫防守。
而军国谋猷乃获与闻。
及世充僭号郑。
倍加信奉。
而使士卒防守。
愈益严谨。
围之五重。
动见徵逐。
武德三年
高祖武皇帝京师
亦莫能察其所从至也。
诏住化度寺
是岁八月竟隐去。
不复见。
身历三姓四朝。
交接贵贱。
一遵平等。
人有问其所学者。
答曰平等一法。
吾志所在也。
其泛语则涉因果。
某法师以谤大乘。
故报无择狱。
某法师以精进故。
从羊中来。
尝游总持寺
顾谓众僧曰。
不久此寺当流血矣。
汝等宜共慎之。
众怪其谩。
后以法谚累多被诛。
隋末有鲍子明者。
未详何人。
既以道艺应诏
居慧日。
而朝东莫西
略无定所。
虽官供亦未尝临赴而请给也。
所服裙帔而已。
惊叫狂走。
言无准度。
大业九年
以绯帛裹额而趋。
久之枭感反。
其党之军容如之。
感围东都。
有以子明事白之者。
以为神。
召问通塞。
子明遂骂曰。
贼害天下如此。
而欲得国。
岂理哉。
时驾幸涿鹿
闻其说大悦。
遣召而劳之。
寻以箕当风簸土而去。
十年卒于洛。
释转明
俗姓鹿氏
未详何许人。
形服僧仪貌非弘伟。
容止淡然色无喜愠
隋大业八年
无何而来居住雒邑
告有贼起。
及至覆检。
宗绪莫从。
帝时惑之。
未能加罪。
权令收禁。
初不测其然也。
至明年六月
果逢枭感作逆。
驱逼凶丑充。
斥东都。
诛戮极甚。
方委其言有据。
下敕放之。
虽被拘散。
情计如常。
与诸言议曾无所及会帝往江都行达偃师
时狱中死囚数有五十。
剋时斩决。
日吾当放此死厄。
即往狱所假为饷遗面见诸囚告曰。
日车驾当从此过。
尔等一时大呼云有贼至。
若问所由云吾所委。
当免死矣及至期会便如所告。
敕乃总放诸囚。
入禁。
便大笑而受之。
都无忧惧。
于斯时也四方草窃人不聊生。
语矣。
大业末岁犹被拘絷。
越王践祚方蒙释放。
虽往还自在。
而恒居乾阳门内。
别院供拟恐其潜逸。
密遣三卫私防护之。
及皇泰建议军国谋猷。
恒预帷幄筹计利害。
伪郑世充。
倍加信奉。
守卫严设又兼恒度。
至开明二年
唐武德三年也。
从洛宫安然而出。
周围五重初不见迹。
审伪都之将败也西达京师
太武皇帝夙奉音问深知神异。
隆礼敬之。
敕住化度寺
数引禁中。
具陈徵应。
及后事会咸同合契。
其年八月忽然不见。
衣资什物俨在房中。
寻下追徵合国周访了无所获。
在道行涉冥祥。
有问学者。
乃云。
常以平等一法。
志而奉之。
顾其游步四朝。
贵贱通属。
道冠幽极。
皆往师之。
而情一荣枯寔遵平等。
而言调谲诡不伦和韵。
或云。
某法师者见谤大乘生报无择。
某法师者从羊中来。
如此授记其例不一。
行至总持顾僧众曰。
不久此等当流血矣。
宜共慎之。
时以为卓异。
共怪轻诞。
及遭法该等事寻被簿录戮之都市。
方悔前失。
隋末有鲍子明者。
未详何人。
炀帝远召艺僧遂沾慧日。
而历游寺院不止房堂。
随夜即宿略无定所。
既请官供曾不临赴。
不著三衣而服裙帔。
或惊叫漫走言无准度。
大业九年
以绯裹额唱贼而走。
时人以为徵兆也。
及枭起逆。
诸军并著屯项袹頞。
如其相焉。
咸围东都。
召问通塞。
遂恶骂曰。
贼害天下何有国乎。
时在涿郡
闻之大悦。
召而劳遣。
又以箕盛土。
当风扬之后覆。
枭感逆党。
并被诛剪长夏门外。
日别几千。
远应斯举。
大业十年
无故卒于雒邑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于志宁隋末唐初 588 — 66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88—665 【介绍】: 京兆高陵人字仲谧
于宣道子。
唐初,为天策府中郎文学馆学士
太宗贞观三年,累除中书侍郎,加太子左庶子
太子承乾数有过恶,志宁上疏切谏。
太子怒,使刺客二人潜往杀之,二人见志宁寝处苫庐,竟不忍杀。
累进侍中监修国史
高宗永徽二年,以左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
显庆四年,以老乞骸骨,诏解仆射,更拜太子太师
后以华州刺史致仕。
卒谥定
有《谏苑》及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588—665 字仲谧京兆高陵(今陕西高陵)人。
隋炀帝大业末冠氏县,弃官归里。
唐高祖入关,迎谒长春宫,授银青光禄大夫
渭北道行军元帅府记室天策府中郎文学馆学士
太宗贞观三年(629),进中书侍郎,加散骑常侍太子左庶子
后迁侍中
高宗永徽中进封燕国公监修国史,拜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
显庆四年(659),拜太子太师,仍同中书门下三品
同年八月出为荥州刺史,徙岐州刺史
麟德二年(665)卒,赠幽州都督谥曰定
生平见令狐德棻大唐故柱国燕国公于君碑铭并序》,《旧唐书》、《新唐书》本传。
志宁为著名学者,著述甚多,有文集40卷,已佚。
全唐诗》存诗1首,《全唐诗续拾》补诗1首。
志宁字仲谧
京兆高陵人
高祖入关。
迎谒长春宫。
银青光禄大夫
太宗朝官中书侍郎
散骑常侍
太子左庶子
侍中
永徽时封燕国公
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
显庆四年太子太师
麟德二年卒。
年七十八。
幽州都督
谥曰定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